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仓库百科 >
最新发布
冷链未来可能的投融资焦点:进口农产品
发布日期:2024-02-21 10:50:30


2020年我国的冷链市场可谓是风起云涌,单就这一年共有68家冷链物流及相关企业发生78笔投融资事件

 

,与2019年的“资本寒冬”相比,投融资事件呈指数级上升。其中52起未公开具体金额,26起已公开融

 

资。已公开的融资金额中,8起亿元以下、18起达到亿元,其中有9起为1-5亿元、4起为5-10亿元、5起

 

达到10亿元及以上,已公开的融资金额中融资1-5亿元的为最多。

 

所有投融资事件里的主要投资方有互联网公司、快递龙头企业、资本机构、证券公司、政府、食品方等

 

;被投资的公司主要为服务平台、供应链公司、餐饮品牌、便利店、生产制造商等,以A轮融资为主,

 

资金的注入主要被用于配送中心以及仓储中心的拓展、升级信息化平台并全面优化供应链、扩张市场、

 

团队建设人才投资、品牌建设与推广等等。虽然仍是以A轮融资为主,但与以往相比,BC轮投融资增多

 

,融资规模扩大,反映出冷链相关行业投融资愈发成熟。

 

过去资本对于冷链的投资主要着眼于解决本土产品的冷链需求,然而由于本土产品的相关冷链设施投资

 

收益并不理想,资本机构的投资信心逐渐丧失,从而使得资本投资开始出现转型。我们能够看到资本逐

 

渐转向新零售、新冷链相关的新方向,除此之外,资本方们也还在探究其他新的投资领域,所有这些表

 

现是投融资转型的信号。

进口农产品冷链可能将是下一轮的投融资争夺焦点

 

从国家积极推动进博会来看,中国市场当然不会仅拘泥于本土的供应,而是会将中国作为全球产品的落

 

地市场或者将中国作为全球商品的枢纽市场,这些将是中国政府的重要目的。目前的中国或者未来的中

 

国,作为第二大经济体,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持续推动的作用十分有限,更多的将会来自于贸易与服务

 

。从这个角度看,未来冷链相关行业的投融资面临的已经不仅是促进消费,而更多的是建立一个市场,

 

一个面对国际进出口的市场。

 

新城镇新城市的形成将会扩大我国的消费市场,对全球农产品的依赖会更强

 

2018年以来中央加大了扶贫力度,从冷链角度和原产地角度来说,客观上打破了本土原产地农产品的劳

 

动结构和劳动组织,促进更多新城镇新城市形成,它们更具有消费性,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仅埋头发展

 

农业和工业。这意味着整个中国将进入一个更广大消费的本土市场,随之而来便必然会扩大对进口农产

 

品的消费。与我们相近的东南亚,一些国家逐渐成为低成本劳动力的农产品初加工基地,因此我们会发

 

现在近5年,国内资本投向东南亚的结构及规模与之前有着本质的差异。

 

伴随着新型城镇城市的形成,就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,仅靠政府补贴难以支撑,这样就会导致更庞大的

 

人口国内迁移,形成新一轮的消费结构重组。我们可以预见,未来的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有突破性发展,

 

从而对全球农产品的依赖会更强。由于进口农产品需要较好地保存以及保质,包装食品可能也会随之有

 

一个较好的发展,甚至包装的生鲜产品也将越来越多,本土低包装成本的市场空间将相对缩小。那些以

 

本土农产品为卖点的企业,自投基地加工的成本过高,与之相对应的盒马等趋向于包装的进口农产品和

 

食品的经营的企业则会相对轻松。

 

进口农产品相比于国内农产品,存量大、储存周期长、包装要求高

 

大城市的人口总量以及由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市场,仅靠国内农产品不足以支撑这样的结构。东

 

南亚的水果,澳大利亚以及北美的牛羊肉、海鲜等高端食材也在迎合我国大城市多层次的消费结构。与

 

本土农产品的存量相比,进口农产品会有更多的存量,其在引进之初就会考虑以规模进驻和囤货,并逐

 

步消化;而农批则会结合消费采购,所以囤货少,没那么在意冷库的条件,存量少周期短。

 

本土农产品以进入农批市场为主,农批市场多数的餐饮采购都是按需采买,从这个链条倒推,所有的总

 

量,因为各个环节都会得到控制,所以囤货量少,周期性短,对仓库的要求不高,储存时间不会很长,

 

对价格的影响也不会很大。而进口农产品则不同,因为它针对大城市,所以需要囤一定量的货,因此对

 

它的包装要求更高。

 

大城市对于农批食材型冷库的需求,有一类比较关键的客户就是进口食材类客户,通常他们对冷库的需

 

求比较大,储存周期长,虽然针对这一类型的冷库,对建造成本会有较高的要求,不过这类客户的需求

 

稳定性较高,对平衡市场冷库的供需具有重要作用。当然餐饮和这类进口食材类需求,都是按需形成的

 

,有高峰也有低谷,在一年或是一个周期当中,它必然有需求比较低端的时期,所以各类客户也需要相

 

辅相成。

 

本土农产品可能也会作为大宗商品来储存,但是两者结算模式不一样。进口商品因为要跨国,所以在结

 

算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保障,它的价格体系建立在一定的诚信度上,更有安全性。而本土商品,由于不具

 

备长距离的障碍,倾向于按需来进行运作,在结算上存在风险。这也就导致本土农产品相较而言不能在

 

产地形成规模化的采购,包括价格成本、运营成本等整体成本会尽可能地受到控制,这也成为了大城市

 

的进口商品更容易形成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 

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,按需形成的产业化链条,在理论上是最科学的或者说浪费最少的,但是从现实来

 

看,尤其从冷链和冷库市场来看,如果不能形成规模化的效应,就不可能产生价格优势,所以对成本的

 

控制,包括对成本的体现其实是不合理的。抛开这些问题,一个城市消费或一个产业链消费,实际上也

 

会更注重于规模能够产生的价值,这就要寻找出一个平衡点,即冷库的建设,如果没有规模化的效应产

 

生,它就不存在更大的可投资性,那么相反,供应链的合理性需要被建成哪种比较稳定的体系?我们国

 

家对进口产品的放开,促进了进口与本土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,这也形成了冷库建设的两面性,既需

 

要迎合我们本土产品的保障、按需形成的合理性,但同时也要重视进口农产品的规模化存在,整体降低

 

城市对食品食材的消费成本。这两种投资方向实际上都是值得观察的,这也是为什么农批市场在整个中

 

国大城市的消费里面仍然会有其巨大的生存力的原因。

 

 

进口农产品冷链有望成为资本接下来进驻的新赛道。虽然进口农产品这类的仓库需求是否能够形成主流

 

还有待观察,在冷链投融资时还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的调查以及分析,但是不可否认这两种体系在目前中

 

国冷链市场的体现都是完全存在的,既不能放弃农批市场的消费结构所带来的冷库需求,但同时也要看

 

到大宗进口食材对冷库的需求。目前很多第三方冷链运作公司,实际上已经把这两类都看作为重要的服

 

务对象。

 

来源:

温馨提示: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有影响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。
    相关文章推荐